生产者物价指数创七年来最大跌幅 中国经济面临通缩

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消费、生产部门价格大幅下滑,通货紧缩风险急剧升高。经济学家认为,应当让更多的货币流向民营企业和中等收入人群;而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将导致增长率徘徊在2%~3%左右。





中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连续八个月下降,同比下跌4.6%,跌幅是2016年2月以来最大。图为位于西安的陕汽。

中国上月通胀回升,不过,生产者物价指数创下逾7年以来最大跌幅。

中国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在市场供应稳定下,通胀连续3个月放缓后,首度回升。

5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2%,和预期一致,但环比跌幅扩大至0.2%。受惠于食品供应充裕,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7%, 蛋类及猪肉价格下跌1.3%及2%,鲜菜跌幅3.4%。

不过,反映企业成本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连续八个月下降,同比下跌4.6%,跌幅是2016年2月以来最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说法,上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外市场需求偏弱,加上高基数均影响上游生产物价表现。

有分析认为,中国存在通缩风险,预期中央会出台政策推动内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字,今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仅上涨0.2%,仅略好于4月份的负增长0.1%。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4.6%、比上月下滑0.9%,达到了2016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分析人士指出,鉴于消费价格与生产者价格同时大幅下滑,中国经济正面临不小的通货紧缩风险。

消费者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受益于下跌的物价,但是从中长期而言,通货紧缩会在宏观层面上导致经济疲软,企业利润减少甚至陷入亏损,从而迫使企业减薪乃至裁员。

有鉴于此,不少经济学家都呼吁中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分析人士估计,中国最快在下周就会降息,未来几个月内还有可能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5月猪肉价格下降3.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04个百分点

"国计"有钱、"民生"缺钱

知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6月8日在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活动上特别强调应降低利率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他指出,当前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远远超过国有企业,造成大部分新增的流通货币及贷款都只在国企、政府机构、金融系统内部流通。他援引中国国家主席反复提及的"共同富裕"理念,呼吁对"占中等收入人群比例达61.1%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要加大对他们的直接金融扶持,普惠金融是重要手段"。刘元春指出,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总人数达到4亿人,"以民营经济为载体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特征。如何妥善解决他们的诉求,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之一。"

刘元春的观点也和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孙立平相呼应。后者在今年4月表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今年以来虽然在不断加大,但反而面临通货紧缩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看起来充足的货币大都流向了高端制造业、政府部门、大基建项目等'国计',而与民众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民生'部分则没有得到足够的货币流入。"孙立平认为,要解决当前的通货紧缩问题,关键在于打通"国计"和"民生"的二元结构,至少应该将金融的重心往"民生"部分下沉,切不可盲目加大货币投放引发"滞涨"风险。

长期结构性问题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6月9日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则指出,中国结束"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后,其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未达到外界的预期。"中国消费者现在尽管愿意为休闲、餐饮、旅游等小额项目多花一点钱,但是在房地产、汽车等大额项目方面并非如此。而在投资以及出口贸易方面,则都有些令人失望。"

马格努斯分析指出,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很有可能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有关,同时也和个人收入低迷有关。此外,经济总体债务水平过高、人口老龄化、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贸易等结构性问题也在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而之前的清零式防疫则加剧了这一趋势、放大了经济的振荡。"

这位长年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认为,鉴于房地产行业今后一段时间都会趋于疲软,中国亟需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但是我一时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替代房地产。所以我预测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充其量也就能维持在2%到3%的水平。而政府的经济决策依然会有不小的作用。"


推荐阅读